学校教育全程中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。就一所学校而言,优秀的课程当从优秀的课程建设尤其是课程设计中来。所以,校长的课程设计领导力,将决定一所学校学生培养的层次和学校发展的水平。
所谓课程设计,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,有计划地进行学校课程规划、开发、建设的创造活动。进行这项创造活动的能力,就是“课程设计力”。与一般教师学科课程、单项课程的设计能力有别,校长的课程设计力主要体现在学校课程的价值确定、整体规划和系统建构等诸领域。
确定学校课程价值是课程设计的核心。不论什么学校,其课程的核心价值自然体现为教育的目的。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,这几乎是所有学校教育课程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。在这样的通识和共性追求下,不同学校又是可以有着自己独特个性追求的。这种独特追求,往往表现为致力于侧重学生素质素养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。比如有的追求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,有的追求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,有的追求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,有的则重在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,还有的更加强调学生运动素养和体育精神的培养等。这就需要课程设计者根据学校发展历史和具体请况,根据教师素质特点以及整体水平和能力,来作出客观分析和精准判断,从而确定学校的课程价值追求。
课程整体规划是课程设计的主体。学校课程从价值观确立到建构、实施和评价,是一项宏大的工程,必须要有站位高端的总体构想,要有符合教育规律和逻辑的框架结构,要有保障推进执行到位的环环紧扣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安排。
课程体系建构是课程设计的关键。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,自课改后才有比较明确的概念。教师课程意识、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和增进,也才由此而得以强调。所以,近些年来,校本课程才被一些学校或自发或自觉地以零星的、分散的方式“开发”和“建设”。但是,课程只有形成体系,才能发挥其“整合”和“集束”的威力,真正实现指向明晰、重点突出的“育人”功能。优秀的校长正是要以学校文化内核和价值观为核心元素,整合国家课程、地方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,构建基于学校历史传统、体现教育教学个性的课程体系。
校长课程设计力的强弱取决于诸多因素。
一是对于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价值的科学认识和理解。当20余年的应试教育几乎“摧毁”了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科学“认知”,并且由此“绑架”了学校教育,教育人最需要的是理性回归教育“初心”,深思“什么是教育”“孩子为什么要接受教育”“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”这样一些教育“本源”问题。教育人只有通过这样的思考获得自我觉醒,才有可能实现“启蒙”和引领社会,从而推动教育的顺利“转型”。
二是对于课程特别是课程价值的科学认识和理解。多年来,各类教育观念、课程理念、教学模式纷至沓来,往往一个口号方才唱罢,另一个理念又忙着登场,校长与教师疲于应付,逐渐失去理性和科学判断,陷入了永无休止的关于“学习者中心课程”“社会中心课程”和“知识中心课程”的扯皮纷争中。殊不知,这三类课程各有其特点,各有其价值。对于学校教育而言,应该是兼收并蓄、互补长短。这需要校长引领教师认真辨析清楚,从而在课程设计中综合权衡。就具体课程设计与建设的总体目标而言,就是要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,“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”,提供选择,彰显自主,达成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更充分、更主动的发展。
三是学校文化与课程设计及课程体系建构的关系处理。就一所学校而言,文化是其“精神”和价值观的集中和凝聚,是上位概念。学校课程设计和课程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学校文化内核而开展。可以说,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,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课程,进而有什么样的学生。因此,学校课程设计和课程体系建构,应该与学校文化建设同步进行。文化的充实和完善,课程的设计和建设,上下联动,左右逢源,共同推动学校内涵和品质提升以及教师能力和素养发展,从而使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所有学生既全面又个性的发展需求。来源:中国教育报
|